明代大禹----宋礼
在中国的社会里,如果一个人死去之后,民间老百姓自发立祠祭祀,说明这个人生前一定为社会做了巨大的贡献;如果一个人死去后,是被政府官方立祠祭祀的,那他生前的贡献就更加巨大。明朝初期在疏通河道、修建运河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宋礼就是一位获得死后被官方立祠祭祀这种殊荣的官员!
宋礼,字大本,河南永宁(今河南洛阳洛宁县)人。洪武年间,以国子监生的身份被推荐为山西按察司佥事(负责司法事务的五品官员),后来降为户部主事。建文初年,受推荐任命为陕西按察佥事,又因为一些问题降为刑部员外郎。成祖即位后,命他处理礼部的事务。宋礼以敏捷干练被升为礼部侍郎(礼部副部长)。永乐二年(1404),他任为工部尚书(工部部长)。他曾上书建议给山东的屯田发放耕牛和种子,又建议将犯罪而无力负担工程的人迁到北京为民,他的这些建议都被批准了。永乐七年,母亲去世,皇帝下诏令让他不要回去守孝留下继续理事(一般都是政府不能离开的官员才会被下诏令不要守孝,称为“夺情”)。
九年(1411),命他开凿会通河。会通河在元朝至元年间,因寿张县尹韩仲晖的建议而开凿,从东平县(今属山东省泰安市)安民山到临清,引汶水横穿济水,注入卫河,作为输运粮食的通道,名叫会通。但这条河河道狭窄,水又浅,不能通大船,所以一直到元朝完结,元朝时向北京输送的粮食大多走海运。明朝初年向辽东、北平输运粮饷,也专用海运。洪武二十四年,黄河在原武(今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决口,穿过安山湖,会通河就淤塞了。永乐初年,营建北京,河海运兼用。海运路远并且风险大,会有损失和人员死亡;而河运则由长江、淮河运到阳武(今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再征调山西、河南的丁夫,陆路车运一百七十里入卫河,途经八个递运所,百姓非常辛苦。至此济宁州(今山东省济宁市)同知(相当于现在的副市长)潘叔正上书说“:旧会通河全长四百五十余里,现淤塞了三分之一,疏浚它利大于弊。”皇上于是命宋礼和刑部侍郎金纯、都督周长前往治理。宋礼认为会通河的水源,必靠汶水,于是采用汶上老人白英的意见,修堽(gang,一声)城和戴村间大坝,横亘五里,控制汶水使它不能南入洸河而向北流到黄河后归入大海。又汇集各泉的水流,尽引到汶上,到达南旺(今隶属于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再中分为两路十分之四南流接徐州和沛县,十分之六北流达到临清。南旺地势高,在这里决水,南北皆流,这里就是所谓的水脊。并且在合适的地方建水闸,根据季节蓄水放水。从分水北到临清,地势下降九十尺,设置十七座闸门,到达卫河;从分水南到沽头,地势下降一百一十六尺,设置二十一座闸门,到达淮河。前后共征调山东和徐州、应天、镇江民夫三十万,免除租税一百一十多万石,费时二十个月而完成。他又上奏疏浚沙河入马常泊,以增加汶水流量。详见《河渠志》。这一年,皇上又采纳工部侍郎张信的建议,派兴安伯徐亨、工部侍郎蒋廷瓒会同金纯,疏浚从祥符鱼王口下到中滦,恢复旧黄河道,从而减缓黄河流速,使黄河不能危害漕运,还是命宋礼兼管这一工程。八月,宋礼回到京师,论功评为第一,受到上赏。潘叔正也被赐给衣服钞币。
第二年,因御史许堪说卫河有水患,皇上命宋礼前往处理。宋礼请从魏家湾开掘两条支河,将水泄入土河:又从德州西北开一条支河,将水泄入旧黄河,使其到海丰大沽河入海。皇上命待秋收之后动工。宋礼回来后说:“海运经历险阻,每年船只常有损坏,还有被漂没的有关官员负责修补,但迫于期限,多增加征敛,成为百姓的祸害,而船也不坚固。计算海船一艘,要用一百人才能运一千石,它的费用可以造载二百石的河船二十艘,每船用十人,可以运四千石。这样一算,利弊很明显。请拨出镇江、凤阳、淮安、扬州以及兖州的粮食从河道运去供给北京。至于海路,则每三年运两次。”后来平江伯陈嘉治理江淮之间各河道的工程,也相继竣工。于是河运便利,运送的粮食更多。永乐十三年(1415)就不再使用海运了。
当初永乐皇上开始营建北京时,命宋礼到四川取木材。宋礼开山通道,上奏说:“得到几株大木,都长一丈左右。一天,从谷中到达长江,响声如雷,而且不压坏一根草。”朝廷以为是祥瑞之兆。治河工程完工后,他又入蜀采木材。永乐十六年,命他到江西治理刑狱案件。第三年制造远洋船只(可能是给郑和第六次下西洋用的),宋礼被从四川召回。因他老病免以朝见,有事让侍郎代为上奏。永乐二十年七月,他在任上去世。
宋礼性格刚烈,对下属约束得很严,所以很容易使矛盾集中到他身上,因此也不被别人喜欢。他去世时,家无余财。洪熙改元后,礼部尚书吕震请求依制度给予祭祀。弘治年间,主事王宠建议为他立祠。诏令把他祭在南旺湖上,以金纯、周长配享。隆庆六年(1572),赠予他太子太保。
- 上一条:
- 下一条:明成祖祖孙四代的战神----张辅